从5M1E中认识色彩管理管
何谓色彩管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更好地运用颜色,科学家对颜色的表达体系进行抽象和提炼。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表现以及运用和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为实现这样的目的,色彩管理应运而生。具体到应用上概括描述为5M1E。人们对于5M1E法则的认知,更多源于其在质量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事实上,“人、机、物、法、环、测”六大要素也是印刷色彩管理的关键因素,想要实现色彩管理系统的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稳定性,这六大要素缺一不可。
色彩管理中的5M1E具体是指人员(Man):技术员、操作者、甚至是销售人员,对于色彩的认识、色彩技术的熟练程度等;机器(Machine):印刷机、打印机等进行色彩表现的机器设备、工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材料(Material):承印物的材料成分、印刷适性、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环境(Environment):印刷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照明条件等是否符合标准;方法(Method):包括色彩管理的工艺方法、印刷或输出精度的选择、色彩管理操作规程等;测量(Measurement):颜色测量或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一、人员(Man)
大自然创造了色彩,但人是色彩管理的源动力。
在色彩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的视觉系统负责感知颜色,而人的技能和经验决定了对颜色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因此,在实施色彩管理时,需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包括对色彩的感知、识别和再现能力。同时,人的因素也涉及到对色彩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需要加强对色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们对色彩管理的重视和技能水平。
企业要想在色彩管理上有所建树,建立一只训练有素的技术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必须要对企业所属行业领域内的主要ISO标准了然于心,更要知道何为G7、FOGRA、UGRA,更新到了什么版本、GMI应该如何进行认证等,并通过赋予技术团队在创新方面的使命,让其保持对行业前沿技术发展的跟踪与研究,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色彩管理技术,要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进行及时的商业化应用,确保企业色彩管理技术体系自我迭代和与时俱进。如果你是胶印企业经营者,可以用以下问题来考验你的技术人员或色彩管理专家。
①FOGRA和ISO,哪个是鸡,哪个是蛋?
②G7是标准吗,它的颜色管理逻辑是什么?
③FOGRA的色彩特性文件序号排到多少了,都存在什么差异?
如果你的技术人员能准确回答出以上3个问题,那就说明企业具备研究构建优秀色彩管理标准体系的能力。
二、机器(Machine)
在色彩管理过程中,机器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各种设备和工具用于生成、处理、测量和复制颜色。为了获得准确的颜色输出,必须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校准和维护。
对于色彩管理,无论是在印前环节还是在印刷环节,设备是否保持持续稳定的标准化状态,都是颜色可持续稳定复制的基础。屏幕要定期进行校正,且各屏幕之间保持极小甚至不可感知的误差范围;打印机每日要进行状态确认,喷头是否堵塞、颜色输出结果是否发生波动或变化等。只有在这些条件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打样生产作业。
印刷机更是庞大的精密仪器,包含数量众多的零部件,要求滚筒在高速运转时能做到微米级的供纸精度和毫克级的油墨供应量等。所以对于印刷机,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日保养、周保养以及月保养,特别是对于牙排、墨键、胶辊、走纸部等关键部位,一定要按照厂家的保养制度进行深度的维护与保养。只有这样,印刷机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否则在后续印刷生产的追色过程中,波云诡谲的印刷颜色匹配体验将不可避免。
三、材料(Material)
材料是颜色表现的载体或素材。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印刷机是传统印刷的五大要素,其中材料就占据了三席(即印版、油墨、承印物),可见材料绝对是影响印刷品颜色复制的决定性因素。材料印刷适性的好坏,决定了印刷品颜色表现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材料各批次质量或特性的一致性,则影响批量印刷品颜色复制结果的持续稳定性。
因此,企业在对印版、油墨、承印物以及其他原辅材料的管理上,一定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或特性标准,严格管控各批次原辅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对于工艺复杂的产品,甚至还需要在关键的半成品环节设立质量检验与管理标准,做到全流程质量管控。
四、环境(Environment)
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温湿度环境和色评价环境。前者影响的是材料和设备的印刷适性。对于温度标准,一般要求是25±3℃,但要实现对颜色的高水平一致性,温度要尽量控制在24±1℃;对于湿度则要求控制在40%~60%,且纸张在上机印刷前,尽量先放在车间内进行约12h的含水量调节。色评价环境主要影响的是与客户之间的颜色评价条件差异,企业除了必须要安装符合ISO 3664标准的D50标准光源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尽量引导客户使用与企业一样品牌型号的标准光源,从根本上杜绝因颜色评价条件差异而造成的客户颜色投诉问题。
五、方法(Method)
方法决定了色彩管理效果。在印刷色彩管理领域,行业主流的色彩管理工具相对比较单一,方法也大致相同。关键是企业要结合自身产品、材料以及设备特点,建立一套自主的色彩管理体系,并且要和主流的国际标准相匹配,既突出自身特点,又可与国际接轨,企业在标准上可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客户群体。建立色彩管理,务必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例如企业的产品类型是什么样的?使用的材料有哪些?采用何种设备条件和印刷方式?企业面向的客户群体的标准倾向等。制作色彩管理标准前,务必要将这些条件梳理清楚。只有这样,最终制定好的标准才有可能达到“源于国际标准而又高于国际标准”。
六、测量(Measurement)
测量是准确确定“标准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手段。理想的标准状态是相对静止,但实际标准运行过程是动态的,要在动态中保持标准的稳定性,定期的标准测量、工具校正以及材料检测管理等,这些过程测量与监控工作必不可少,否则色彩管理将会难以达到标准,颜色“所见即所得”的目标也就不复存在。当然,测量的前提是要有合适的参照标准和允差标准。根据笔者经验,当前国际标准在颜色一致性和稳定性上的允差范围太大,并且是基于ΔE00的色彩计算方法。该算法给予了颜色更多的允差范围,实际上不太适于高质量产品的颜色控制要求,建议企业采用ΔE76标准进行色彩控制,并适当缩小允差范围。
综上所述,5M1E(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测量)是色彩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获得准确的颜色输出,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客户的满意度。